民意不能接受薄熙来去职的不明不白,他们至少需要一个说法!
|
以暴制暴与和平革命
这篇国际舆论文章的大意是:
民意不能接受薄熙来去职的不明不白,他们至少需要一个说法!
民意不能接受薄熙来去职的不明不白,他们至少需要一个说法。不明不白地闲置薄熙来,民众不答应。而拖得越久,民意积蓄的力量越强大,对爆发的准备越充分;江、胡两系之间的裂痕也越多,短暂的妥协和同盟越脆弱。到那个时候,或许薄熙来一事就会出现翻盘、甚至是反转的机会。
那些在幕后决策将薄熙来拿下的人,本以为可以参照杨白冰、王乐泉的模式,或者是陈希同、陈良宇的模式,轻松了结此案,既达到排除体制内分肥阻力的目的,自己又不用惹一身骚。令他们没想到的是,局势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计,脱出了他们的掌控。所谓王乐泉、陈希同、陈良宇模式,大同小异,就是在拿住对方痛脚后,或者举而不落、或者高举轻落,以迫使对方就范,使之或甘于赋闲,或同意以较小罪名接受惩罚,从而不至于在走投无路下,拚个鱼死网破。这种模式成功的前提,是对方必须“摄于专政的威力”,自知罪孽深重,因而同意保持沉默,以获取较轻的处置。
海内外在分析“薄熙来为什么倒下”时,有性格原因、言行出格原因、要胡锦涛到重庆原因、黄奇帆透露王立军事件消息原因等多种说法,种种猜测,不是隔靴搔痒,就是瞎子摸象。“为什么要搞倒薄熙来”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,“为什么能搞倒薄熙来”才是“薄熙来为什么倒下”的关键。一直就有人要对付薄熙来,而且代表了中国最大的几股势力。不需要前列的任何一个“原因”,仅仅凭着薄熙来倡导的真正以民生为核心的政治路线,凭着他所高擎的“反腐、打黑”大旗,凭着他对特殊利益集团潜在的威胁,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就已恨不得“灭此朝食”。薄熙来一天不倒,他们就须战战兢兢一日。因此,即使在薄熙来风头最劲、与其他派系貌似关系最和谐之时,“搞掉薄熙来”的声音和尝试,也一直没有停歇,而且是体制内外、官方民间相互呼应,只是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而已。
薄熙来这么快就倒下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力量主要来源于理念和民意,是源于下而非源于上,因此,他的力量是与日俱增。想要对付他,可能越早越容易。时间每过去一天,他的力量就壮大一份,其他势力越难抗衡和压制。对于这种不断壮大力量的恐惧,是江、胡能够迅速达成妥协的重要原因。当然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发生了王立军这件事,为“解决薄熙来”提供了良机。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,任何两方都既有合作的一面,又有竞争的一面,怎么抉择,取决于具体的情势。能够最小难度地拿下一个有潜在危险的对手,同时各派系的蛋糕也都能因此而扩大,何乐而不为?做出这种选择不再需要其他任何的理由,如果“出事”的不是薄系,而是江、胡两系之一,其他派系下手时也绝对不会迟疑。
既然江、胡二系能达成妥协,下决心拿掉薄熙来,无疑已通过王立军握有了薄的痛脚;而薄熙来也毫无疑问是有能力实现一定程度鱼死网破的人。因此,以手中掌握的证据,逼迫薄保持沉默,就这样甘于闲置,直到挨过十八大,这应该是江、胡初步协议的内容,当然,不排除双方各自还另有其他后手。以沉默换取闲置或虚职,我相信薄熙来也许能够接受,毕竟形势已经如此,王立军确实将薄熙来带入窘境。但问题在于,人民不答应,支持薄熙来的民众不答应。薄熙来去职的消息公布后,网络上出人意料的激烈反应,民间蠢蠢欲动的滚滚人心,司马南、孔庆东震撼人心的悲壮与激越......对于这一切,相信始作俑者事先没有料到。这还只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,水面之下,不知还有多少暗流在汹涌、激荡。薄熙来事件点燃了一座火山,巨大、炽烈的火焰随时可能喷薄而出。这就是处理有民意基础的政治领袖与处置庸俗官员的区别。对后者,民众只会观望;对前者,民众必定参与——几十年过去了,终于等到一个薄熙来,他是许多人心中希望和理想的唯一寄托。
薄熙来倒下后,虽然特殊利益集团和右翼阵营欢呼“一举粉碎四人帮”式的“伟大胜利”,但事实上,与今日情势最可类比的,还是当年胡耀邦去世后的六四运动之前夕。对薄的处理,引发了民众类似当年对胡、赵的寄托和激情。讽刺的是,官方和民间各自所代表的理念和旗帜,在今天正好翻了个边,由“官左民右”变成了“官右民左”。当年遭屠戮的理念,今天正在举起屠刀,却似乎已经没有了挥舞下去的力量。更讽刺的是,当年被镇压的那些人、那种势力,当看到今天民众的反抗,看到挺身而出不畏强权的英雄时,目光中只有冷笑,口中更斥之为“小丑”。这充分证明,许多“自由派”口中的所谓“政府要听取民意”,指的其实只是要听取他们这部分人的意见,而种种反对他们的意见,从来就不在“民意”之列,不管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同和坚持;所谓“民主”,也无疑就是要让他们这部分“民”来做“主”;所谓“法治”,就是要制订能够充分保障他们这些人非法利益和特权的“法”,以“治”住反对他们的力量......
怪不得海内外许多民主人士还批评温家宝的政治改革主张“空洞、不具体”,大概是指没有“具体”到必须由他们来掌权吧?其实,他们不知道的是,温所要的“政改”也很“具体”,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他们还“具体”,因为目标更明确,那就是剑指十八大——要不然,为什么他偏偏在此时此刻、不早不晚蹦出来折腾?
民意不能接受薄熙来去职的不明不白,他们至少需要一个说法。如果只是“用人失察”,全国每天出那么多事,需要多少“用人”者“认真反思”?恐怕全部官员“不再兼任”也不够。温家宝自己不也说:“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,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的问题,我都负有责任。”——既然这样,那是不是温也该“认真反思”?是不是他也应“不再兼任”国务院总理的职务,而不只是“感到歉疚”?还有其他人呢?
民意的爆发出乎幕后决策者的意料,也使其陷入两难:不明不白地闲置薄熙来,民众不答应;公布薄熙来的某项“罪名”,以薄之刚烈,薄也决不会答应,哪怕只是较轻“罪名”,薄熙来多半也情愿选择两败俱伤、同归于尽。在进退两难下,操作者只能施展“拖字诀”。而拖得越久,民意积蓄的力量越强大,对爆发的准备越充分;江、胡两系之间的裂痕也越多,短暂的妥协和同盟越脆弱。到那个时候,或许薄熙来一事就会出现翻盘、甚至是反转的机会。
在行动之前,幕后决策者虽然想到了拿下薄熙来必然激起波澜,民众必然会有所反弹。但考虑到现在已是最好时机,难度、风险和代价都最小;蓄力时间越长,薄熙来越不可战胜。因此,“能做的事情绝不拖延”。事实证明,他们低估了“人民的觉醒”。近20年的中国,民众力量一直在积蓄,只是此前没有出现一个像当年六四一样,可以凝聚和爆发这种力量的机会。现在,是胡温一手创造了这样的机会。今天的中国,官方行使暴力时受到的限制已越来越多,与六四时期、更与“粉碎四人帮”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,人们开始怀疑,它对内是否还有大规模动用武力的能力,尤其是当对方的正义性已经得到广泛传播、已经深入人心时。在这样一种脆弱的土壤上,任何可能激起民意强烈反弹的举措,出台都必须慎之又慎。否则,一旦局势燎原,“茉莉花革命”确实有可能在中国爆发,只不过颜色将是红的;走上街头的,将不是西方普世价值的信众,而是那些被剥夺最多、最一无所有只剩下镣铐,从而最无所畏惧的人。
1 提交资料/留言/评论:
中庸南宋误国害民!正义反动决战开始,我站在薄委员薄熙来一边!
发表评论